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
发布时间:2023-10-02 10:51:55

  各门课如何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近日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此前部分地区和高校探索实践的课程思政建设明方向、划重点、定规则,课程思政建设成为覆盖全国所有地区、所有高校的制度性工作。

  《纲要》明确强调,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教育部高教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要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怎么上?一段时间以来,这成为困扰不少专业课教师的难题。一些教师和学生反映,具体实践中课程思政简单“贴标签”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专业课堂“只有课程没有思政”,这背后,缺乏对不同类型、学科专业课程有区分度的教学指导是关键。

  如此“蜻蜓点水”式的课程思政被《纲要》明令叫停。记者注意到,《纲要》在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强调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同时,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3种课程类型,分别明确了每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其中,又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分别提出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7大类专业课程的具体建设目标。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图1)

  比如理学、工学类专业强调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理学类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农学类专业则强调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等。

  “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度浸润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保证专业教学水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使价值塑造内生为课程教学中有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表示,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只建几门课的样板工程,而是要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思政元素应与专业知识内容交织交融、相辅相成,起到拨动心弦、引起共鸣的点睛之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要让课程思政真正落实落地,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记者注意到,《纲要》强调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

  在课堂教学管理上,《纲要》明确课程思政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

  在课堂形式上,《纲要》强调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特别是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课程思政教学还要积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泛亚电竞平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育部高教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纲要》对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要求。

  教育部高教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举措可以用五个关键词来概括:一是“广共享”,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二是“强培训”,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内容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三是“重合作”,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四是“树表率”,鼓励支持院士、“长江学者”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五是“深研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积极支持课程思政类研究选题。

  “如何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二者高度融合,并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世界胸怀,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晓洁认为,“专业课程的专业性使其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激励和引导专业教师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内涵、提升课程整体质量,只有让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本课程中自然长出,与专业知识、专业精神相得益彰、合而为一,才能真正彰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润物无声的效果。”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要想真正见效,需要完善的政策引导机制、公共服务体系和评估评价机制。这也是此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堵点所在。

  记者注意到,此次《纲要》积极用好评价这根“指挥棒”,强调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未来,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将成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

  “《纲要》对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要求,同时对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出了多项工作举措。比如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教学成果奖、泛亚电竞平台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等。”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看来,这既包含着对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培养塑造,又包含着对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淬炼提升,也包含着对教师综合素质能力全面评价机制的提档升级。

  教育部高教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抓好课程思政示范典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批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在全国树立课程思政教学标杆。(本报北京6月5日电本报记者邓晖)